广西百色:翻越贫困这座“山”
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9月26日第三版 发布时间:2020-09-28 09:14
穿行于广西百色革命老区,一条条公路蜿蜒山间,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一个个产业园装点成景。所闻,多是老乡脱贫的消息;所见,都是群众幸福的笑脸;所听,皆是百姓爽朗的笑声。
百色位于广西西部,2015年精准识别,还有贫困人口68.2万人,贫困村有899个,其中深度贫困村495个,极度贫困村24个,贫困发生率20.25%,是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让一个地区、一个少数民族、一个人掉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百色市委书记彭晓春说,百色扎实开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多项专项行动,已有9个县脱贫摘帽,贫困人口减至3.78万人,乐业、隆林、那坡3个挂牌督战县也已基本具备脱贫条件,百色脱贫攻坚战胜利在望。
乐业:把特色产业打造成幸福产业
步入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一条崭新的“文秀产业路”在大山间蜿蜒;在“文秀幼儿园”工地,土地正待平整,施工即将开始……
“这是文秀生前最想完成的两件事,我们正在替她完成。”黄文秀的继任者、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杰兴说。
“2019年年底,全村230万斤砂糖橘,通过产业路运出深山,销往全国各地。”百坭村村委会主任班智华告诉记者,村里2014年开始种植砂糖橘,但因缺乏技术导致产量低下,通往果园的路坑坑洼洼,少有商人进来收购。村民无心去管理这片砂糖橘,2017年之前都是在亏本种植。
黄文秀来到百坭村后,挨家挨户动员村民,鼓励大家重新拾起信心,多次从县里请来技术专家,手把手教授村民种植和管理技术,使得百坭村砂糖橘产业逐渐壮大。
“村里已经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下一步要拓宽渠道,打响品牌效应。”杨杰兴说,近几年,群众发展特色扶贫产业的积极性很高,现有油茶5000亩、砂糖橘2000亩、茶叶620亩、枇杷400多亩,增收后劲十足。
2019年10月,百坭村村民合作社注册成立了百色秀起福地百坭合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申请注册了3个品牌,成为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在特色产业带动下,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超10万元。
“兴产业才能真脱贫、富长久。”乐业县委书记方志高说,乐业县在8个乡镇建成了猕猴桃、油茶、杧果脱贫奔小康产业园,覆盖全县88个行政村(社区)和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村、户“两个100%”特色产业全覆盖目标。
隆林: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
“多亏了党的扶贫好政策,以前从来不敢想在城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原居住在偏远山区的罗荣内,只花了7500元,就在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得到一套75平方米的房子。
鹤城新区是隆林各族自治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占地面积1053亩,共安置来自全县16个乡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整屯搬迁户3372户1.4万余人。
“有的群众居住在偏远深山沟壑里,易地搬迁是拔掉穷根的有效渠道。”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相关负责同志介绍,隆林在“十三五”期间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共搬迁4303户近2万人,解决了山区群众世世代代的生存困境。
走进位于鹤城新区安置点内的昌隆服装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几十位员工正在流水线上熟练作业,罗荣内就是其中一员。罗荣内的丈夫早年因病去世,2013年,她带着两个孩子从者浪乡坡合村来到昌隆公司工作。“现在每个月有三四千元的收入,日常花销基本不愁。”此前对服装缝纫一无所知的罗荣内从零开始,现在已晋升为管理25名工人的组长。
“我们厂在2018年10月被认定为隆林服装加工扶贫车间,享受‘三免两减’政策,即前三年免租金、往后两年减租金。”昌隆公司副厂长吴月慧告诉记者,工厂坚持优先聘请贫困户,现有工人120人,其中贫困户人口35名。
在隆林,像这样的扶贫车间有21家,涉及服装、农业、木材加工等行业。“复工复产以来,我们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52期劳动技能培训,惠及农户2200人,贫困户人口占80%。”隆林各族自治县人社局局长黄勇健说。
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中,隆林全力做好后续扶持和小区管理,促进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着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那坡:公益性岗位让就业无忧
“孩子上学我上班,孩子放假我休息。”今年42岁的戴贤惠是脱贫监测户,今年9月获得那坡县城厢镇永乐村的村级扶贫公益性岗位,成为永乐村小学的一名保洁员。戴贤惠告诉记者,这个岗位每个月收入1500元,赚钱的同时还能照顾孩子,自己很是满足。
为破解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户劳动力就业难、增收难的问题,那坡县于2019年5月开始探索尝试扶贫公益性岗位“定岗不定人”开发新模式。村屯护路员、生态护林员、文化专管员……在那坡县,越来越多贴合实际的公益性岗位,成为解决贫困群众就业的“香饽饽”。
“扶贫公益性岗位开发没有数量限制,而是根据季节性、临时性、阶段性的实际工作需要来设岗。”那坡县人社局局长李定根说,“这种扶贫模式,注重加强对贫困群众正向发展激励,让他们可以灵活参与多个工种获取报酬。”
“公益性岗位优先选用贫困户残疾人家庭、重大疾病家庭、脱贫监测户、边缘户等上岗,帮助他们解决临时性困难。”那坡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罗文斌说。
截至目前,那坡县131个行政村(社区)已开发“定岗不定人”扶贫公益性岗位1.8万个,共有15万人次参与扶贫公益性岗位;按每人每月出工5天计算,每位进入平台参与公益服务劳务人员一个月可增收500元,一年可增收6000元。
“扶贫公益性岗位的设置,促进了乡村公共服务供给,基层工作力量明显增强,开创了乡村治理新格局。”那坡县委书记黄林说。
(原载《光明日报》2020年9月26日第三版)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王昊魁 通讯员 白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