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注丨新十条优化措施出台 更好适应疫情防控新形势和病毒新特点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2-12-08 10:00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对风险区划定和管理、核酸检测、隔离方式、保障群众就医购药需求、老年人疫苗接种、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社会正常运转、涉疫安全保障和学校疫情防控等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优化要求。
12月7日晚,广州市地铁工作人员撤除体育西路地铁站入站口的健康码扫码指引。当晚,乘客进入广州地铁车站时,无需扫车站场所码及出示健康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二十条措施出台不长时间以后,我国的疫情防控政策再次作出了新的调整,体现了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近三年来,我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应对病毒变异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本领,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
聚焦优化、强调精准,新十条基于病毒特点和疫情形势,结合近期各地疫情应对实践经验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对当前防控提出针对性措施
随着大规模疫苗接种和新冠病毒变异,病毒传播力增强,但致病力减弱,给人群带来的整体健康风险趋于缓和,我国疫情防控正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
“此前公布的二十条优化措施,是在科学评估第九版防控方案和国庆假期方案等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实施后,我们密切跟踪各地实施效果,结合近期各地疫情应对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十条针对性的优化措施。”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介绍。
按楼栋、单元、楼层、住户划定高风险区,不得随意扩大到小区、社区和街道(乡镇)等区域。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
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减少频次;
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
非高风险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不得停工、停产、停业;
……
对比之前出台的疫情防控措施可以发现,新十条措施可以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聚焦优化,主要是基于病毒特点和疫情形势,结合近期各地疫情应对实践经验,对第九版防控方案、二十条部分措施的进一步优化。另一类是强调精准,针对当前防控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对第九版、二十条执行不到位、不准确等问题予以纠正,强调更加科学精准。
例如对公众关注度较高的核酸检测问题,新十条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将核酸检测聚焦于感染风险高的区域和人员,其他人员愿检尽检。在通知相关解读中,提出“应按照二十条优化措施有关规定,对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员、集中隔离场所工作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和普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医务人员,及商场超市、快递、外卖等从业环境人员密集、接触人员频繁、流动性强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开展核酸检测”。
考虑到养老院、福利院、托幼机构、中小学等是老年人、幼龄儿童等特殊人群集中的场所,一旦传染源引入,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发生重症风险较高,因此新十条要求进入这些场所仍需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防止传染源引入。对进入医疗机构就诊时有同样要求,但通知相关解读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不得以没有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推诿、拒诊急危重症患者。”
再如对风险区域的划定,新十条突出强调科学精准,不得随意扩大到小区、社区和街道(乡镇)等,这就要求通过流调精准判定风险区域,进一步减少封控人员数量。同时指出,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更不能随意采取“静默”管理。通知相关解读进一步明确“各地在疫情处置过程中,应快速管控密切接触者,无社区传播风险情况下可不划定高风险区。”
“我国一直在密切关注病毒和疾病的变化,边防控、边调整、边加强能力建设,一直在研究防控策略调整的条件,持续因时因势动态优化防控策略和防控措施,在寻找最佳的防控方案。”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说,治疗方案、防控方案等持续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就体现了我国疫情防控的这个逻辑和思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审慎、因时因势调整优化完善防控政策,是我国疫情防控的重要经验
从先后印发九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到出台二十条优化措施,再到提出新十条,坚持走小步、不停步,主动优化完善防控政策,是我国疫情防控的一条重要经验。
“每一次优化都是十分审慎的,是建立在此前防控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实践发现的问题,深入研究论证;每一次优化都是强调更加科学精准,聚焦病毒特性、国际国内疫情形势和国内外防控策略变化,因时因势进行调整;每一次优化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更好地为老年人、婴幼儿等重点人群提供保障。”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说。
记者梳理发现,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持续跟进全球疫情态势和病毒变异特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以风险区划定的调整为例,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介绍,自今年1月奥密克戎开始在我国流行以来,3月便制定形成第九版防控方案的雏形,并于4月5日至5月5日在全国7个城市进行了试点。今年6月28日,第九版防控方案正式发布,将此前的“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统一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
此后,经过第九版的实践应用以及今年7月、8月对这一方案的评估,发现中风险区的阳性检出率约为十万分之三。“我们觉得有风险,但是不大。同时,中风险区划定后,管控的人员比较多,也消耗防疫人员。”常继乐说,在这种情况下,两害相权取其轻,决定在二十条优化措施中取消中风险区的划定。
“面对新冠病毒这种未知、新发的传染病,我们不断地积累经验。”王贺胜表示,近三年来,我国有效处置了百余起聚集性疫情、应对了五波全球疫情冲击,感染率和死亡人数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以战略的稳定性、措施的灵活性有效应对了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拥有了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医疗救治、病原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能力持续提升,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群众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明显提升。近三年的抗疫实践,极大程度保障了全体人民的生命安全,创造了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发展环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些都为今天的防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创造了条件。
谈及此次出台的新十条,梁万年表示,这次的优化并不是完全放开不防,是主动的优化而不是被动的。“优化后的防控措施将更好地适应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新特点,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使防控更具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更高效地利用防控资源,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正常生产生活和医疗卫生需求,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梁万年说。
优化调整是为了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执行中要不断提高精准度有效性,坚决纠正简单化、“一刀切”
召开调度会,采取切实举措,把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抓实;成立工作专班,印发相关配套文件、落实细则或指南,将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常态化督导;加大对“层层加码”问题整治力度,努力满足疫情处置期间群众基本生活需求……近期,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努力提高防疫工作的有效性。
持续优化政策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而执行好政策关键是科学精准。梳理我国疫情防控优化调整过程可以看到,一直强调的是科学防控、精准防控,突出的是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因此,优化调整措施对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不是降低了,反而更高了。
“这些调整要求我们在防控工作中要更科学、更规范、更快速地开展流调和风险研判,该管住的重点风险要管住,该落实的防控措施要落到实处,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把有限的防控资源用在最重要的防控工作上。”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说。
例如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十条对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和基本医疗服务专门作出要求,提出非高风险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不得停工、停产、停业,将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和社会正常运转人员纳入“白名单”管理。通知相关解读细化要求,当这些人员检出阳性时,精准判定密切接触者,工作场所不采取临时封控,同工作场所人员不进行大范围隔离,以保障正常医疗服务和基本生活物资、水电气暖等供给,尽力维护正常生产工作秩序。
科学精准落实优化措施,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防控措施简单化、层层加码、“一刀切”等问题不容忽视。针对这些行为,二十条措施提出“加大‘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整治力度”。各地已经成立了整治层层加码工作专班,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每天都在进行调度,对于各地网民、人民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回应,并转交给有关地方给予推动解决。据了解,截至11月17日12时,整治“层层加码”问题专班已累计转各地群众投诉问题线索13万条,办结率为99%,有效维护了国家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2月7日下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强调,新十条“是为了持续提高防控的科学精准水平,执行中要坚决纠正简单化、‘一刀切’,不搞层层加码”。
“特别是,要按楼栋、单元、楼层、住户来划定风险区,不得随意扩大。不能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除特殊场所外不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证明,不查验健康码和行程码。对于跨地区流动人员,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和行程码,也不再开展落地检,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王贺胜说。
做好政策的平稳有序衔接也至关重要。王贺胜举例说,“比如,要求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但是要保证好有检测需求的人群;再比如,做好阳性感染者转为居家隔离的安全管理工作,要避免造成新的社会面的感染等。”
“各地要一揽子、一体化统筹推进实施,优化调整的措施按照新要求执行,未调整的措施按照原方案执行,确保各项措施落实、落地、落到位。”李斌说。
新冠大流行尚未结束,仍需密切关注病毒变异、感染后重症或死亡、医疗资源占用等情况,进一步提升防控能力
当前,新冠大流行尚未结束,疫情风险仍然存在。我国是人口大国,脆弱人群数量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一些地区的疫情规模较大,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因此,在新十条落地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新冠病毒变异情况,各地报告新冠感染后重症、死亡情况,以及医疗资源占用情况等重点问题。
“在这些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有些措施也在进一步加强。”李斌介绍,我国疫苗接种已取得积极进展,近期又针对促进老年人疫苗接种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加强药物的研发、生产和储备,重点储备抗新冠病毒药物、中药以及儿童和老年人的治疗药物、常规药物。在医疗救治资源方面,完善分级诊疗救治体系,增加定点医院重症病床、ICU以及相关救治设备与物资,尽最大可能不影响正常医疗服务,同时提升基层防控能力和健康管理能力,发挥好“守门人”作用。
此外,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也得到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4%,比2020年提高2.25个百分点,并继续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梁万年表示,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抗疫能力和系统韧性明显提升。现阶段要持续监测病毒变异情况,特别是传播力、致病力的变化;强化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保护,对医院、养老院、福利院、托幼机构、中小学等重点机构加强管理,保护好老年人群等脆弱人群。
“高龄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相对偏低。”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表示,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不是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绝对禁忌,只要控制得好、处于稳定期,都可以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中国疾控中心对我国已开展接种的超34亿剂次、超13亿人的不良反应监测发现,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常年接种的其他一些疫苗相当,且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还略低于年轻人,“中国的新冠病毒疫苗非常安全,接种以后获益远远大于风险。”
在统筹新冠患者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强调,所有医疗机构要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不能以任何理由对患者,特别是没有核酸结果的紧急就医者进行拒诊。急诊室、手术室、血液透析区域、病房、病区都要设立缓冲区域,与其他诊疗区域相对隔开,对有基础性疾病且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的患者及时在缓冲区域内进行救治,确保更多人、更多患者的安全。
世纪疫情反复延宕,在这场前所未有的风浪里,14亿多中国人民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
“疫情防控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理解、配合,需要社会同心、同向、同行。”梁万年说,新十条是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具体实践,要通过加强全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群免疫接种、加强药物和医疗资源的准备等,进一步提升防控能力,为今后继续优化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最终战胜疫情提供条件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