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 激活一池春水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4-07-18 10:04
稳定启动上路、前方急弯提醒、道路施工提醒、红绿灯车速引导、紧急车辆避让……在湖南湘江新区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一辆辆自动驾驶汽车穿梭于双向高速、城市道路、盘山路、泥泞路等模拟场景中,测试其智能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从八年前破土动工到获得工信部授牌,再到如今建设情况、运营状况、产业生态等方面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测试区瞄准未来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考察,为湖南擘画出“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勉励湖南“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湘江新区作为全国第12个、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坚持“先行先试、敢闯敢试”,为新兴产业发展破除阻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创新生态环境,一幅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在岳麓山下、湘江西岸徐徐展开。
新领域新赛道意味着新挑战新问题。“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产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汽车与交通出行领域智能化、网联化发展的主要方向,我们下决心抢滩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当时,这一产业在政策执行和行业监管等方面存在边界模糊、制度不完善的地方,一开始我们也有顾虑。”测试区运营单位湖南湘江智能科技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国富说。
问题所指,改革所向。为了让干部甩开膀子、敢闯敢试,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湘江新区探索建立“改革创新、担当作为”风险备案制度,并同步建立廉政风险防控、容错纠错、澄清正名、关爱回访机制,旗帜鲜明支持改革创新。备案受理主体湘江新区纪检监察工委制定和完善了备案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发展新兴产业”“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风险备案情形、申报程序、免责减责措施等内容,并且全过程跟进监督,压实主体责任,防止“一备了之”。
“改在了真痛处。”谢国富对此印象深刻。有了制度保障,湘江智能公司将智能网联新基建、测试与应用等方面的创新做法、潜在风险和预防措施,向湘江新区纪检监察工委作了详细申报,纪检监察工委充分评估并进行了风险备案。随后,自动驾驶出租车试运营、智慧公交应用示范等项目得以高效推进,助力湘江新区吸引聚集智能网联“车—路—云—网—图”上下游生态企业250余家,年产值超150亿元,逐渐占据产业高地。
现代金融方面,对基金机构商事登记进行风险备案,2023年新引进基金及基金管理机构115家,湘江基金小镇2023年产生税收11.8亿元,比备案前的2020年增长较多;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对取消项目资本金改革事项、“告知承诺制”审批等进行风险备案,投资便捷度有明显提升……放眼湘江新区,风险备案制度破除了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了创新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塑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先进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持续壮大。
产业创新发展,离不开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今年3月在湘考察强调,“要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方面下更大功夫”“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我们重点破解科技创新供给和需求对接不畅、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资源分散和重复等难点堵点问题。”湘江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促进局局长唐继发告诉记者,新区探索“校地企”协同创新模式,合力构建政策、金融、配套、知识产权法务、服务5种生态,集聚湘江实验室、湖南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国家、省级创新平台超900家,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
湘江新区岳麓山下,有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科技城,这是一片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热土。2017年底,中南大学拆掉了西校门,与新区共建中南大学科技园(总部)。这一创新平台用于孵化和服务科技企业,促进科技成果就近转化,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与中南大学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的新云网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位于科技园(总部)。该公司转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原校长张尧学团队首创的“透明计算”技术,应用于教育、医疗领域,研制出智慧健康亭、智慧手表、智慧校牌、智慧课桌、智慧黑板等产品,目前拥有发明专利、软著等各类知识产权近1000项。
“我们从‘校地企’协同创新中获益良多,新区提供的税收优惠、奖补等涵盖科技成果转化各环节,科技园为转化提供全周期服务,让企业与高校‘精准撮合’。”该公司研发部经理贺康告诉记者,目前,公司与中南大学签下了20余项专利转让合同和技术服务合同,并联合建设了“智慧教育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级研发创新平台,联合承担了国家、省级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自主创新能力有大提升。
在“校地企”协同创新的基础上,湘江新区强化科技创新领域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重点健全“科技成果聚集+科技成果评价+技术转移人才+科技金融(投融资)+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技术转移孵化链条,让各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探索实行“链长牵总、盟长搭台、校长支撑、行长帮扶”的“四长”联动机制,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价值链有机融合;
——探索打通“研发—中试—产业化”通道,支持高校搭建多产业方向的中试基地和概念验证中心,减少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湖南湘江新区知识产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打造中西部第一单贷款模式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开创产业、资本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改革激活一池春水,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量质齐升:过去一年,湘江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27亿元,完成合同登记5071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0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家。
“把最好的环境留给科创人员,把最好的服务留给科创企业。”在湘江新区,这句话耳熟能详,其背后是聚焦体系化建设,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更好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潜能,更好激发创新生态活力。
由北京大学、长沙市、新区共建的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坐落于秀美的尖山湖畔,该院先进计算研究中心青年科研人员李军,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毕业,2022年9月入职该院后,参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学和应用研究”重点专项《石油开采中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数值模拟》等多个项目,目前正攻克“新一代CAE计算引擎”关键核心技术,在长沙等地测试应用。
“现在松绑减负,科研项目申报过程简化了。”李军告诉记者,科研项目申报和管理流程经过优化,提前公示了年度指南,精简了申报要求,实行“里程碑式”管理,较大减轻了科研人员的负担。研究院也设立专岗协助科研团队处理项目申报、政策对接等行政性事务,使团队专心做技术攻关和产业应用。“一系列改革措施让我们干劲儿更足,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李军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许多重大科技体制改革议题都指向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湖南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采取下放职称评审权等改革举措。湘江新区出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度、人才政策十条等系列措施,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完善创新激励和成果保护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此外,为营造更优良、高效的创新环境,新区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2022年,推进湘江新区、岳麓区、长沙高新区“三区合一”,构建扁平化、大部制运行机制。出台《推进前沿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若干政策》《支持高质量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若干政策》等,鼓励支持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审批服务改革,166个高频办理事项材料、环节和时限均压缩20%以上,673项事项实现免(减)证办;实施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制度,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
“岳麓山下好创业,湘江西岸好安家”,湘江新区蹄疾步稳的系统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43万余家经营主体、57家上市公司、3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独角兽企业聚集;新区直管区人才达90万人,引进两院院士40余人,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2400余人;去年经济总量超4500亿元,直属区GDP增长5.3%,成为湖南科创资源最多、创新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深化改革也永无止境。九年栉风沐雨,湘江新区在改革中奋进,成为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试验田。新征程上,新区将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一体推进制度集成、机制创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